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,
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。
── John Berger《Ways of Seeing》
基地背景
臺中中央公園乘載著數十年作為機場及軍事用地的歷史,於近年透過水湳經貿園區開發案,褪下表面覆蓋多時的水泥鋪面,成為臺中重要的都市綠肺。公園的設計不僅在生態上做出細膩的考量,也在使用情境及場域設施上納入「十二感官」的哲學理念,使其成為一處自然與人造體驗設施和諧並置的環境。
中央公園依其所屬氣候氛圍及地表紋理劃分為三種主要活動場域,本次選定的基地「中央公園生活體驗區後方密林區」位於中親子區,此區為自然土區、小樹林立,鄰近步道、可及性高,並設有街道家具及寫生繪圖板,適合各年齡層活動。《微觀複印》公共藝術不僅期盼能為中央公園勾勒出全新的特色與未來願景,更納入歷史發展的脈絡與可能性,期盼發揮公共藝術的價值,將文化作為承接城市更新的動能,建立生活於這座城市的個人與社會的連結。
主題構想
■ 環境探索:自然環境的細微觀看與交互作用
《微觀複印》承繼中央公園的自然生態脈絡,利用「鏡面」反射場域的自然景觀,讓周圍環境的季節、日照、樹影搖晃等細緻變化被即時映照於作品中。作品透過單純的媒材與物理現象的呈現,提高人們對於環境變化的敏感度,並增加對環境持續關注的動力。觀者藉「主動探索」及自由選擇多樣的觀看方式,讓靜態的公共藝術跳脫單純作為美觀的功能用途,有機地與人、環境產生連結與意義。
■ 美學記憶:回返歷史記憶
公共藝術,不僅能映照當代社會的時代意義,更能作為再現與創造文化符碼的載體。中央公園有其特殊的歷史意涵,前身是為人熟知的「水湳機場」:歷經日治時期的軍用途,戰後則轉變為軍民合用,更在1950~1980 年代肩負台灣飛機製造生產的重鎮基地,「飛機」早已成為水湳的重要歷史象徵。
《微觀複印》作為基地一座新生的公共藝術,它將藉由藝術的開放性與公共性,形塑出當代文化象徵與空間記憶──這不僅意味,公共藝術除了創造全新意象與時代意義外,它更應涵納與承繼過往的歷史紋理,帶領人們回返土地的歷史縱深,與時代共同開展出新的生命契機與情感記憶。
■ 景觀共生:人與自然和諧共存
《微觀複印》以「鏡像」複印周圍環境的景貌,樹影、雲彩、日光的片刻流動,被即時刻印於作品中,展現了自然與人、空間、城市等多方面的連結,有別於一般作為純藝術美學考量的公共藝術計畫,而以一種更環境友善、現代的創作形式介入到公共空間中。
在設置過程中,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預與影響,以原有景觀之設計面向延伸,單純以媒材本身的獨特性,透過「多組件」的形式,創造出豐富、多層次的開放空間,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目的。
創作概念
觀看是平等的,每個人透過視覺感知眼前景物。儘管由於文化和地域的差異,對於所見之物有著不同的解讀,但正是透過觀察,我們才能將自我位置緊緊地紮根在這廣闊的宇宙中。
「微觀複印」是一個重新詮釋「觀察」的藝術計劃。除了提供視覺上的參與外,它旨在引發對存在的反思。透過作品的映射,將觀者和環境連結起來,重新閱讀身邊的環境,使觀者得以在觀看的體驗中重新思考自我與世界的關係。
這個計劃由四件裝置組成,利用不同的反射材質建構,並透過反射角度和獨特的造型設計,將樹影、雲彩和日光的瞬息流動,即時地複印在作品中成為一幅幅的獨特畫作。當夜晚來臨時,燈光沿著裝置的輪廓勾勒出一條條的光線,從半反射材質的內部透出來,呈現不同於日間的觀看趣味。在設置過程中同時也考慮了日照角度和植物生長的因素,盡可能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影響,以一種更友善且現代的創作方式將藝術融入公共空間。
作品將於2024年4月中正式對外開放,誠摯邀請大家蒞臨台中中央公園,一起慵懶享受美好陽光。
作者:Ted, Weiwei 編輯:Jing, Weiwei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