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WHYIXD_Logo

如何打造一面「會呼吸的牆面」?機械花創作過程 ( 下 ) - WHYIXD 何理互動|裝置藝術

第三階段II:創造生命



機構設計:科學和美學的抗衡



在確定花的造型後,即進入機構的細部設計。細部設計上除了考量金屬質感的外觀之外,順暢的擬態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。


為了達到「永生概念」的延伸,我們採用了內部機構單一方向旋轉(花朵從開啟到關閉為同方向)的方式,取代一般常見的正反轉開合結構(花朵從開啟到關閉為反方向),因而在結構上增加了特殊的金屬原件,以符合概念上的要求,但也提高了製作與後續動態控制的難度。


在金屬件上設計會產生動態視覺的孔洞以及仿造南湖杜鵑的紋路,而為了兼顧動力的美感花朵的質感,在此期間一再的研究不同的表面處理工法材質,並依扉花的不同部件,測試不同的加工手法,增加其質感與細緻度。最終,在來回的打樣與測試後,為扉花設計出獨一無二的造型。


▲產生動態視覺的孔洞設計測試

▲元件設計打樣

 

動態設計:為生命設定法則

扉花的另一項重點就是群體的生命動能,透過程式的控制能讓花的開闔像風吹過般柔軟,如同生長在大自然時的狀態。在自然光以及室內光源的襯托之下,花朵群體動態將凸顯出強大的生命力,也帶來震撼的視覺感受。


在控制系統上,藉由「即時動態模擬系統」模擬機械花的動態,除了方便在動態設計上快速的檢視與修改,可從遠端控制等,我們同時也賦予生命自行創造的可能性,透過程式給予花叢預設的規則,讓花叢依照規則隨機描繪出當下的樣貌。


▲在安裝現場,即時檢視與修改花的動態


🔍【開源 Open Source】

鼓吹原始碼的公開透明,讓想要改程式碼的人可以自由更改、多人共工的風氣,不受商業使用的限制,促進軟體界的開放風潮,進而擴張至其他領域。以「公開、透明、眾人參與」的革新思想一直影響著現今的軟體、產業甚至政府組織的發展。 ❖引用自/閱讀更多:https://ocf.tw/about/

🔍【Processing】



背景的環境音邀請台灣的新生代音樂人:曾稔文徐子權共同創作,依據一日的早晨、中午、黃昏和夜晚 ,設計不同的情緒,並搭配擷取自台灣四季自然物種的聲響,創造真實的空間氛圍,動態設計即以不同元素呈現一日間時序的變化:


▲由點狀慢慢擴散而開 ── 甦醒的早晨 / 快速移動的線構成 ── 忙碌的中午 / 如微風吹拂般變化 ── 平靜的晚霞 / 緩慢旋轉最終靜止 ── 休息的夜晚


花朵的動態和聲音在相同的規則下,伴隨著隨機的控制機制──有時花從上方開始綻放,下一場可能從底部開始,每一場的演出都不盡相同;表演結束後,花會靜止在那一霎那,如雕塑般立於牆面。


此外,花的動態設計規則又以季節為分野(春、夏、秋、冬)設定了不同的演算法:

有機叢聚的春 / 浪花般的夏/ 沉澱的秋 / 俐落幾何的冬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


每個小時看到的牆面都是獨一無二的,同時帶著當下季節獨特的元素。


當持續了幾個月的秋天橫線樣式轉換成冬天雪花般的幾何圖形,住戶從花的動態變化會悄然發現季節的更替。藉此回應建築團隊「回歸自然」的建築理念,並以不經意的細緻變化在大廳中創造獨有的時間體驗。


▲Spring: Organic, blooming everywhere/(C//spreading)

▲Summer: Waves

▲Autumn: Harvest, gathering

▲Winter: Crystals, regularity

 
第四階段:撒下種子

在一一確定花朵的造型、馬達動力的測試、機構運行的流暢度等問題外,扉花終於邁向大量製作與組裝的過程。


每顆單體花朵的機構都經過縝密的反覆的手工調整與測試,將每顆機械花的品質調整為一致,避免後續大量安裝後因細微的問題產生的落差,同時也確保動態運作時的整體視覺效果。


而裝置牽涉到動力的安排, 隱藏在牆面後的線材的分配電力的供應皆需詳盡的規劃。


為了完美的結合牆面與花朵,前期規劃時即於大理石牆面切割出精準的孔洞放置線材與馬達,使機構完美隱蔽於牆後,最終呈現出花朵與牆面一體的視覺畫面。


 
第五階段:開出花朵


扉花無論是在機構或是外觀設計上,都是一個讓我們自由發揮的機會,也是少數能執行如此完整的裝置藝術作品。在前期的提案階段至後續安裝的兩年歷程中,業主全然的信任以及何理團隊夥伴們的努力,是扉花有如此豐碩成果的最大原因。


▲photography © Koumin Lee

作者:Pan, Ted, Sean /編輯:Jing, Ted



262 次查看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