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3年5月,由 THE ART ASSEMBLY 統籌的國際藝術博覽會品牌:「2023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TAIPEI DANGDAI ART & IDEAS」盛大登場! 此次展會計有海內外90家全球畫廊參與,在四大展區/主題下,開展出新的交流可能。
在當代網域(Galleries)展區中,可以看見深耕台灣的「大象藝術空間館」身影。此次,在負責人鍾經新的策劃下,以《象外之象》的策展概念,帶來12組藝術家的傑出作品,呈現出多元的藝術視野。
其中,以「裝置藝術」聞名的「何理WHYIXD」,攜手花藝師「王楨媛Queena Wang」共同創作,發表全新系列作品‘Alive#1: Beyond the Edge’,探討「自然與人造物」的關係。 同時,更以媒材的獨特性,刻劃出「時間流動」的詩性語彙,使其具有藝術特色與收藏價值。 ✷ 目錄 I用「電子」來造景:探索「地景」的無限可能性 II個人空間與地景:藝術的想像與挑戰 III「空間」的實踐:花藝與金屬共生,重現「城市地景」 IV「時間」的美學:有機物的生命語言,瞬間與永恆的交會 V進入邊界:橫跨時間與空間的詩意畫面

▲ 圖/大象藝術空間參展「2023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TAIPEI DANGDAI ART & IDEAS」
I用「電子」來造景:探索「地景」的無限可能性
在成軍的十餘年間,何理擅長使用「電子媒材」、機械等科技產物作為作品重要的構成元素,透過「實體裝置」跨足各大空間,逐漸發展出「電子造景」的創作脈絡與藝術美學。

▲ 圖/何理作品《 海境 Tender Soul of Ocean 》描繪基隆的海洋意象
以大量科技「無機物」鑄造作品肉身時,何理也試圖透過作品挑戰其與環境間的互動和邊界 ── 於是,我們能看見在熱帶都城中磁暴碰撞的極光奇景;橫越朔望月週期的月相群;水泥裂隙中竄生的堅韌之花… 在在實踐團隊以「電子」再現、創造(未曾存在)「地景」的創作手法。
然而,以「電子」填充而成的地景容器,計算其尺寸的最小單位,可以被如何定義? 是否得以拓展傳統上「裝置藝術」之於 特定場域(site specific) ❶、及 空間/空間性 的想像?
❶ 特定場域(site specific)
意指藝術作品歸屬於特定場所的性質,如將空間直接作品化、無法移動或巡迴展示的裝置藝術等。 ── 出自《當代藝術關鍵詞 100》/ 暮澤剛巳著;蔡青雯譯,麥田,城邦文化出版。
日常、個人私密性的微小空間,是否也能化約為「電子地景」的最小尺度?
帶著這份想像,何理與花藝師透過「人造物」與「有機物」的交織,試圖形成一種新的經驗,開啟一場對空間、地景的探問與實驗。
II個人空間與地景:藝術的想像與挑戰
關於個人空間與地景的想像,過去也存在充滿啟發性、批判性的藝術實驗與挑戰。
Haus-Rucker-Co 是1967年成立的一個維也納藝術團體,他們的裝置是對資產階級生活的「封閉空間」的批判,以「實驗性」的手法,創造了臨時的、一次性的建築裝置,並透過許多「人造機構」來強化個人的感官體驗。

▲圖/ Haus-Rucker-Co, Laurids, Zamp, and Pinter with Environment Transformern (Flyhead, Viewatomizer, and Drizzler) 1968. Photo: Gert Winkler.
如在1972年第五屆德國卡塞爾當代藝術展發表的 Oasis no. 7 (oase no.7),該作品被認為是「引領人們進入另一個領域的緊急出口」,它由一個半透明的充氣球體組成,從Fridericianum博物館外牆上延伸而出。
球體作為一個「人造綠洲」,包含兩棵塑膠棕櫚樹、一個吊床和一面紅旗,藝術家藉由這臨時性的空間延伸,企圖改變參觀者的體驗,並對自然和人造環境之間的分界提出質疑。➋

▲圖/Haus-Rucker-Co, Oase Nr. 7, Documenta 5, Kassel 1972
而在海峽的另一頭,1960年代的美國社會,也因長期越戰導致的厭戰氣氛,及當時高度工業化的物質主義影響下,催生出撼動整個世代共鳴的「嬉皮風潮」──
年輕人透過對原始自然的強烈追求,探索內在的心靈空間,藉此逃離現實世界的紛亂,而當代藝術家們則以「 地景藝術(land art) 」來回應這波文化浪潮。

▲著名的「地景藝術(land art)」
圖/ Robert Smithson, Spiral Jetty, 1970. © Holt/Smithson Foundation and Dia Art Foundation/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(ARS), NY. Photo: George Steinmetz ➌
回到現下的2023年,身處高度都市化的台灣,也不乏面臨到城市裡關於空間、環境之間的探尋與反思。
當人造物大幅取代自然環境,人們轉而以大量植栽裝飾水泥家屋,企圖在灰階色板上塗抹色彩,挪移「自然與人造物」的邊界,借用理論家 列斐伏爾(Henri Lefebvre)所言「空間會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個人實踐,形成抗拒與重新建構」➍,將此視為個人對所處環境的日常抵抗。

▲圖/當代城市建築
Photo by CHUTTERSNAP on Unsplash
III「空間」的實踐:花藝與金屬共生,重現「城市地景」
對於身處環境的理解、分析、回應與整合,‘Alive#1: Beyond the Edge’重現想像的「城市」地景,何理與花藝師「王楨媛 Queena Wang」也以「有機物」的涉入與共生,探討「自然與人造物」的關係,創造出尺度適應現代個人空間的「電子地景」
── 在此,我們可以說,這件作品無疑是一種「空間的實踐」:展現在作品中的生產、再生產、空間設置等行為,形構出個人的社會認同與實踐範圍。➎
參考資料 ➍➎
《The Production of Space》 Henri Lefebvre, 1991 《關鍵詞200: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》廖炳惠著, 2003, 麥田出版

設計構思上,何理參考了美國都市理論家:凱文·林區 Kevin Andrew Lynch 在1960年出版《城市的意象 The Image of the City 》一書,該書研究了觀察者如何獲取都市訊息。
林區認為對於任何一座都市來說,體驗這座都市的人們腦中都存在著相應的一套「心理圖像 Mental Image」➏,幫助形成這些意象的是他認定的路徑(Paths)、邊緣(Edge)、區域(Districts)、節點(Nodes)和地標(Landmarks)的五種要素➐,而這些要素也與花藝中「點、線、面、塊」的形體特質有所雷同及呼應。
心理圖像 Mental Image ➏
林區透過他的「心理圖像」的想法來確定這種複雜的關係:一個地方是如何被感知、體驗和記憶的。 在他的研究中,他詳細介紹了一個地方的三個關鍵特徵,這些特徵為其感知的心理圖像提供了依據。
可讀性:涉及到 「其部分可以被識別並可以被組織成一個連貫的模式的容易程度」。 當地方是可讀的,它們提供了一個固有的一致和有序的環境,一個能固定一個人的心理形象並允許一個人安全導航的環境。 這種形象來自於地方和人之間的相互理解,這提高了一個人的經驗的深度。
一個人對一個空間的情感依戀,並進一步分為三個子元素: 身份:一個地方保持獨立於其周圍環境的能力; 結構:一個地方所處的背景模式和結構; 意義:一個人對一個地方的個人依戀。 這些因素不僅有助於一個人感到安全和舒適的能力。
形象性:它涉及到一個地方的物理特徵,以及,它如何喚起一個強烈的形象。 這些物理標記可以幫助塑造我們對空間理解的深度。
雖然這些元素有助於理解這些圖像,但心理圖像的形成取決於我們──我們是城市進化的共同創造者。 林區通過詳述明確指出,「我們不僅僅是這一奇觀的觀察者,我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,與其他參與者一起在舞台上」。 我們對周圍環境的一致性,我們對空間的熟悉和依戀,以及幫助我們尋路的物理屬性,都構成了我們對我們生活空間的感知:「個人形象」。 這些都是 「直接感覺和過去經驗記憶的產物」(Lynch, 1960, p.4)。 這些不斷發展的個人形象是我們與城市一起成長的方式,並為我們提供了加深對周圍環境的理解的工具,並挑戰我們在塑造環境方面的積極作用。 ── 資料引用:https://urbandesignlab.in/the-image-of-the-city-by-kevin-lynch/